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有效控制方法「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有效控制方法」
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有效控制方法
畜牧养殖业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为人们的饮食提供丰富的食物。相对而言,我国目前社会食品安全问题也是百出,尤其是利用病死的牲畜以次充好,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必须要积极的从养殖过程中动物疾病预防工作入手,尽可能的减少畜牧养殖业的损失,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提高畜牧养殖业的经济效益。
1 畜牧养殖业中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1.1 人为因素
人作为畜牧养殖业中的主要因素,由于自身对于动物疾病的早期症状无法及时有效地判断,所以很容易忽视动物在早期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各种征兆,延缓了对于疾病的控制与预防工作的时效性。同样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人员并不具备专业的动物饲养知识,所以也会造成动物的管理存在问题,导致引发动物疾病;由于很多的养殖场,为了能够节约成本,以致缺乏对于养殖场的合理建设与规划,也没有聘请相关的专家进行科学指导,更没有完善的动物疾病养殖措施,只有等到病发之后,才开始四处求医问药,但为时已晚。
1.2 生长环境
动物作为生命个体,必须要有充足良好的环境才能够健康生长,但是由于目前的畜牧养殖产业发展规模低,环境建设和管理方面缺乏有效投入导致动物的活动空间有限,缺乏充足的运动。所以动物很容易因为体制问题造成抵抗能力下降,所以引发疾病;由于养殖场环境脏乱差,或者水源恶劣,很容易导致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干扰,从而引发动物患病。
1.3 饲养管理不科学
随着人们对于动物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养殖场意识到饲养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从目前来看,依然有大部分的畜牧养殖场存在饲养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这样也会容易造成动物疾病的爆发,由于很多的养殖人员缺乏相关的科学养殖意识,并且对于动物的饲料选择与配比也不够了解,在喂养的过程中认为动物吃得越多则越快生长,完全忽视了动物自身的实际情况。
2 畜牧养殖业动物疾病的预防对策
2.1 注重养殖环境的管理
为了有效避免动物的生长环境受到影响,养殖人员在针对动物环境清理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科学的管理,要保证养殖场的环境空气质量和水源质量避免因为各种各样的污染,对动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此外在养殖的过程中,必须要将养殖场设立在远离居民区的地区,并且要保证养殖场的规模与动物的数量保持一定的关系,这样才能够合理的保证养殖场的取暖通风。此外,养殖人员在进行养殖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按时对养殖场内的环境进行消毒,避免对动物造成病毒感染,此外在养殖的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进入养殖厂房的人员数量。
2.2 制定科学的饲养方法
养殖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饲养动物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尤其是要积极的提高自身的科学养殖方式只有加强对于动物养殖方案的制定与完善,才能够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对动物养殖进行管理,养殖人员必须要根据饲养动物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充分的满足动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合理调节饲料的配比,同时也必须为动物提供充足的营养元素,这样也可以提升动物的免疫力,此外,养殖人员必须要保证饲料的清洁,应该严格按照动物的习性和生活习惯,针对动物进行投喂,从而保证动物的生长发育符合自然规律。
2.3 要针对动物定期检查
在进行动物饲养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因为管理不当而导致出现突发问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养殖人员必须要定期开展动物检验检疫工作,加强对于动物的生长状况进行排查,发现问题要立即处理,并且进行观察隔离,避免病情的扩大,同时还应该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对动物进行预防。必须要加强检验检疫工作的预防保障制度的建设,这样才能积极的提高预防效果。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制度管理体系,加强防疫工作的规范性,做到防疫工作贯彻落实有制度保障;要统筹兼顾农村基层畜牧兽医防疫工作管理体系,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和密切配合,形成全面、立体的防疫管理战线,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争取在疫病爆发之前就全面解决。
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1)动物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与动物机体作用而产生的结果。只有查明病因,才能根据病因进行治疗。例如猪的腹泻有多种原因.有消化不良、中毒性肠炎、细菌性肠炎和病毒性肠炎等,所采取的防治措施也不一样;(2)动物疾病是一个完整机体反应。局部发生的病变,一定会反映到相关的部位乃至整个机体的变化;
(3)当动物发生疾病时,生产性能(诸如使役性能、膘情、产蛋、泌乳、繁殖力等)下降,这是动物发生疾病的显著特点。
猪的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
一、保证环境良好猪病一般分场内与场外,有些疾病是由场外带进来的,有些病是场内业已存在的。猪即使带有细菌或病毒,但并不总是表现出疾病。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整个群体与管理、环境、营养及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保持均衡时,就不会有疾病发生。然而如果猪遭受应激,如过度拥挤、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或饲养质量不佳时,存在的病原会大量繁殖,猪就会发病。所以,制定或保持良好的猪场环境是阻隔疾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二、合理分群,全进全出
合理分群是现代养猪生产必不可少的措施,对不同类型的猪应该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合理分群饲养,以确保获得最佳的生产效率。对于种公猪,应该坚持单圈饲养。对于母猪,在空怀期或妊娠前2个月~3个月可以按照每圈2头~4头的规模混养,但产前1个月和哺乳期则必须单圈养,怀孕母猪与空怀母猪不能关在一起。哺乳期和保育期的仔猪最好同窝组群饲养。生长育肥猪按每圈8头~12头混养,同圈饲养的猪体重大小相似,差异不要超过5千克。生长育肥猪不能随便并圈、合群。为了防止疾病大面积传播,有必要施行全进全出的原则,可以使猪圈得以空出后清洗和消毒。
三、制定完整的免疫程序
对危及猪场的本地区内多发传染病进行疫苗注射,并制定出完整的免疫程序,应包括防疫种类、时间、疫苗剂量。
不同猪龄生猪的免疫程序参与表
注:①括号内的病根据各场情况决定防疫与否;②同种病由于疫苗种类不同,防疫时间会有差别,应按产品说明书使用;③有的地区口蹄疫发生无明显季节性需常年防疫。
四、做好驱虫工作
药物驱虫也是保健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所有新购猪要进行一次驱虫,母猪进入分娩舍前1周~2周在妊娠舍驱虫,防止把虫卵带入分娩舍感染仔猪。仔猪到60日龄时要驱虫,以后每六周驱虫一次。成年公母猪及后备猪至少每季度驱虫一次,或根据粪便及刮耳检查疥螨结果,决定是否需要驱虫。另外,从肉品卫生角度讲,要注意药物的残留期,特别是对即将上市的猪,不要滥用药,以避免公害。
五、生产记录
生产记录就是记录生产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包括对猪舍温度、湿度、种猪产仔、配种工作,饲料、饲喂以及防疫治疗过程和化验检测结果等进行详细记载。它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为后备猪的选留提供依据,为改善生产管理措施指明方向。
猪场发生疾病时怎样处理?
即使科学防疫、严格管理,有些病是由于空气传播,有些新病突然发生尚无有效的预防办法,因而猪场发生疾病在所难免。关键是要把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不仅关系到猪场的利益,也涉及猪场所在地区养殖业的安危。当有烈性传染病或疑似烈性传染病时,饲养人员要及时报告场长,然后迅速报告县(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并保留病死猪供剖检化验使用。待主管部门认可后再进行治疗,预防注射,同时做好场地消毒、病死猪及粪便处理等工作。发生一般传染病时猪场要由了解病情的人送检死后不超过六小时的尸体,同时还要送未经治疗或治疗无效的病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