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的动物为什么都非常巨大,南美史前动物

宠物先生 宠物资讯 2022-10-16 195 0

当我们提到史前动物,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就是恐龙,而提及现代的动物,第一反应是想到身边的宠物猫和狗。

有人就会发出疑问:为什么像恐龙这样的史前动物体型巨大,而现代的动物好像都不是很大?

为了更直观了解史前动物的体型,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史前动物的大小:

鱼类,在古生物中比较大的软骨鱼是巨齿鲨,据推测长18米,体重可达40-70吨,是生活在2800万-150万年最大的掠食者之一。

最大的硬骨鱼类是利兹鱼,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鱼,据估算体长可达27米,体重达40吨,这两种鱼都已经灭绝了。

两栖类动物,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俗称娃娃鱼,在国内曾捕到一条长2.1米,重达150千克。史前最大的两栖动物长得类似于鳄鱼,生活于2.7亿年的普氏锯齿螈,长达9米,重达3吨。两者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

现在的节肢动物椰子蟹,体长1米,体重达6千克。和史前的节肢动物相比,还是太小了。史前的巨型马陆有3米多长,体重可达几十千克。另外,1米多长的蜻蜓、蜈蚣比比皆是。

爬行动物种类各式各样,长短不一,尤其是恐龙。

据报道,在1987年的南美洲曾发现一根阿根廷龙脊椎骨,长2米,宽1.5米,重达1吨,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发现阿根廷龙的骨骼化石,根据化石,科学家预估,这只阿根廷龙长至少有三四十米,体重可达80吨。

为什么史前生物如此巨大?

科学家认为,主要是呼吸系统的区别。

在石炭纪中空气含氧量是现在的两倍,帮助呼吸系统不完善的节肢动物,能更有效地把氧气送到体内,所以个头也会更大。

其次,生活的自然环境优越,能量获取方式多。

中生代的自然环境优越,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繁盛,食物丰富,像恐龙这样获取效率高的动物,可以得到更多的能量。

吃得多,活动得少,体重就会增加,个头也会上涨。

现代动物变小,除了自然原因外,人类活动也影响到了它们。

一方面是人类与动物同时生活在自然之中,动物的活动与捕猎范围大大缩小,食物变少影响身体发育。

另一方面是人类对动物的过度捕猎,比如曾经膘肥体壮的大象,一只雄性大象的象牙可达30公斤,因为人类对象牙疯狂,现在的小象已经不长象牙了。这种行为也是对自身的保护。

但有一点需要明确,史前动物也并不是都比现代动物大,不能以偏概全。

因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动物仍生活在现在,那就是蓝鲸,只是从普遍来看,史前大部分动物都比现在大。

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动物是海洋哺乳动物——蓝鲸。

长可达33米,重达181吨。陆地上最重的非洲象如果要和蓝鲸一样重,那么就最起码需要25只非洲象;与人相比,一头蓝鲸足足就有2000个人。

很多科学家认为易碎双腔龙是可以和蓝鲸相媲美的动物,根据挖掘出的部分化石,可推测,易碎双腔龙可达35米,体重约200吨,可能是世界上最长最重的恐龙。

但其他科学家们对于易碎双腔龙的体型是有争议的,因为被挖掘的脊椎骨保存状况并不好,也不完整,因此预估可能出现偏差,认为现实中易碎双腔龙的体型并没有蓝鲸大。

除了蓝鲸外,广袤无垠的海洋里还藏着许多未被发现的生物。

科学家对深海怪物说的争议一直不停,在19世纪末的圣奥斯丁海滩上,两个小男孩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白色生物。

它长6.4米,宽2米,重达7吨,有头、有眼睛、有嘴须和尾巴。一时之间轰动了自然界、媒体界......经过调查发现这是一只生活在深海中的巨型章鱼,但还有人猜测是外星人变异。

无论这是什么,这都足以证明深海之中有无数不为人知的生物存在。

为什么同样是庞然大物,陆地动物为什么比不上海洋动物呢?

海洋动物和陆地动物最大的区别是生活的环境不同。

海洋动物生活在水里,水的浮力让海洋动物摆脱了重力的束缚。

在陆地的动物靠骨架撑起自己庞大且笨重的身躯,而海洋动物靠浮力就能分散体重的压力。

众所周知,深海和水面的温度差距甚远,海洋动物生活在水中,容易散失热量。

为了能维持体温,不断长大的身体非常有利。因为体积越大,表面积和体积的比例就会缩小,就有利于维持体温。

最重要的是,很多大型海洋生物有自己高效的进食方式,就以蓝鲸为例,它最喜欢的食物是磷虾,磷虾虽小,但是高蛋白的食物,蓝鲸大多时候都是张开嘴巴觅食,吞下磷虾后,再通过过滤,将磷虾一口吃掉,据统计,一头成年蓝鲸一天能吃掉4000万只的磷虾。

短时间内能获取这么多食物,而且整个过程并不耗费太多的体力,多吃不消耗,身体自然会越长越大。

最后

中国有一句老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史前动物巨大的原因离不开自然,消失的原因还是在于自然。

恐龙灭绝说,各种各样。比如小行星撞地球,火山爆发等等......终归到底还是环境剧烈变化造成的。

史前动物确实很大,但现代的动物也并没有很小。

只能说动物靠不断地进化,让自己更好地生存在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