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被活吃时为什么不反抗,动物反抗人类
食草动物就是被食肉动物吃的,这是我们的固有印象。
在食草动物被食肉动物捕食过程中,除了逃跑,似乎没有其他任何办法,如果跑得不够快,结果只能被吃。
还有,我们的惯性思维里,食草动物普遍缺乏战斗力,看上去好像生下来就是要被食肉动物吃掉。
那么,既然食草动物每天面对那么多天敌,每天面对食肉动物的追击,它们为何没有进化出反抗能力,比如说攻击性武器,来攻击食肉动物呢?
这里有两方面的误解,咱们一个一个慢慢解释。
第一个误解,食草动物真的没有攻击性武器吗?未必吧!
看看下面这位,一般的食肉动物谁敢惹它?
还有如今地球大陆上体型最庞大的动物,大象,恐怕任何食肉动物都会对它敬而远之。
但是你知道吗?大象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如此庞大的身躯,以前可不是这样的。大象的祖先是始乳齿象或古乳齿象,与我们熟知的始祖象体型差不多,而下图中第一个动物就是始祖象,与现在大象体型差很多,甚至还没有我们人体大。
面对食肉动物的追击,大象的反抗手段就是让自己不断变得强大,吨位更大,獠牙更长更坚硬。以大象的吨位,一鼻子甩过去,估计捕食者就歇菜了。而如果被大象的一只脚踩上去,直接上西天了。不到万不得已,哪个捕食者敢惹大象?
而大象在进化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吃草这种本职工作,原因很简单,获取草这种事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几乎遍地都是。
所以说,变大变强壮是很多食草动物的“攻击和反抗武器”。
但是变大变强壮也有致命的缺陷。大象等大型动物很快就会发现,食物变得不那么充足了,因为变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食物维持生存,毕竟草不像肉,草蕴藏的能量并不是很多。大象需要拼命吃餐才能获取足够能量。
于是大象进化出又一个生存法宝,让繁衍变得缓慢下来,减少种群数量。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大型动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差。
繁衍变得缓慢,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出现了,大象等大型动物很难适应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意味着它们很容易灭绝。或许只是一点点的环境变化,就可能导致大象等大型动物走向灭绝。
但是或许你也发现了,下面这位“大爷”就活得很滋润。
兔子几乎没有任何攻击性,它活下来的法宝就是“变态”的繁殖能力,澳大利亚就深受其害,兔子成灾,就算是我们人类也基本上无能为力,繁殖能力强大就是兔子的“反抗能力”!
还有下面这位奔跑高手。
羚羊不但跑得快,对周围环境感知也很敏锐。跑得快就是羚羊的“反抗能力”。
其实不仅仅是兔子和羚羊,很多位于食物链底端的动物都会拥有这样的能力:繁殖能力强,跑得快。
大象拥有长达两年的妊娠期,而与其相比,兔子就是“繁殖机器”。兔子拥有两个子宫,两个子宫轮流妊娠,速度很快。
繁殖能力这么强,加上兔子的奔跑能力也不弱,自然生存能力就很强。
自然界就是这样,所有动物都拥有生存下来的本能,不断地适应周围环境,不可能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动物们总是在不断权衡躲避捕食者和打赢捕食者,并选择一个更适合的进化方向。
当然这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同时也是在无数次试错后才会最终选择,选择的结果就是如今动物存活下来的模样。
事实上,当人类这种拥有“变态”优势的物种出现之前,自然界基本上没有动物会因为捕食者的原因而灭绝,它们会不断调整自己,进化出更适应环境的本领。
下面说说第二个误区。
对于进化论,不少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进化是有方向可以遵循的,一定是从低级逐渐演化到高级。实际上,进化从来是没有方向的,是非常随机的行为。
计划其实就是繁衍过程中的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本身就是没有方向的,大自然只会选择更加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
食草动物进化出攻击性武器,确实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它们的生存率,但理论上进化的方向有无数个,进化出攻击性武器的几率实在太低了!
适应环境的方法有很多,进攻性武器只是其中之一而已。某种意义上来讲,更好的防守也算是“攻击性武器”。比如说羚羊快速的奔跑能力能把豹子等食肉动物累趴下,让豹子主动停止捕食。
同时大自然会不断地进行全方位平衡。假如食草动物能够完全对抗食肉动物,结果并不是食草动物胜利,反而会更快地走向灭绝,因为食草动物太多,就没有足够多的草养活它们,整个食物链也会彻底坍塌,这是一种灾难性后果。
有些动物生下来就是专门被吃的,为什么它们没有进化出反抗能力?
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动物世界,尤其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狮子、鬣狗、豹子以及大象长颈鹿等,但有一点一直无法释怀,一群的草食性动物竟然可以被少数几只的猎食者偷去幼崽,有的时候感觉很悲伤,这些食草动物难道天生就是被吃的?为什么不进化出反抗的能力?
其实进化论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简单,哪里不足就进化哪里?这又不是在施魔法。
这个世界还是很公平的,草食性动物个体数量往往十分庞大,而肉食性动物的数量就相对较少了,并且是随着食物链顶级越高个体数量可能就越少,这跟能量金字塔有关系。
生命的发展繁衍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能量,而地球上的能量都是来自于太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储存太阳能,此后经过食物链把这些能量一级级向上传递,但是能量的传递并非百分之百,在每一级都有能量的损害,以草食性动物为例子,它们获取的能量可以分为多个方向,首先是自身的运动消耗、其次是尸体残骸上的能量等等,这些都无法传递至下一级。
因此说能量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在逐渐的减少,那么也就意味着供养的生物数量会越来越少。
草食性动物并非天生心甘情愿的就被猎食者吃掉,在发展进化的过程中,它们具备一定的反抗能力,首先体型上占据优势,陆地上的生物如非洲象、长颈鹿、犀牛等等,它们被食肉动物捕食的概率相对较低一些。
而在海洋中像一些大型的鲸鱼,如须鲸类,它们的体型都非常庞大,而主要食物都是磷虾以及浮游生物等。真正能捕食蓝鲸等大型鲸鱼的也就是虎鲸了,但这也并不常见。
非洲大草原上有五霸,其中两种是草食性动物如非洲野水牛和黑犀牛,即使对于人类来说这五种动物都是非常危险的存在。
在非洲大草原上狮子挺喜欢捕食非洲野水牛的,但是非洲野水牛体型庞大还兼具攻击性,因此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狮子被野水牛追,这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草食性动物为了应付猎食者的捕杀实际上也进化出许多反抗能力,首先是体型上、其次是自身攻击力,你可能不知道“被吃”也是它们的能力之一。
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前边已经提到了,作为食物链中下级的草食性动物,它们获取的能量相对较多较充足,因此可以供养更大的群体,所谓林子大了各种鸟就都出现了,从一个种群的角度来思考,当然希望所有的个体都是优质的,拥有优良基因,但结果往往不是。
种群数量多,往往会出现优质的个体同时也会出现各种“残次品”,那么清楚这些老弱病残最有力的办法就是“被吃”,而像猎食者同时也是寻找这类生物个体去捕杀,因为成功率可能就更高一些。有这样的压力存在,也可以让种群发展得越来越好,毕竟很多“糟粕”都被剔除了,能留下的大多数都是优良个体。
进化的单位并非是单独的生命个体,而是一个种群。
上边这一点经常被人所忽略,一切都要以种群的数量为首要目标,只要在食物链上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过程,那么就可以保证物种可以存活下去,而被猎食者吃掉的那些个体,就当完全是为了种群做贡献,同时也是因为自身的缺陷性才被淘汰掉,自然就是这样残酷,达尔文早都说过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不适合者自然就要被淘汰掉了。
人类算是逆袭比较成功的物种了!
人类的祖先在远古时期也是处在弱势地位,例如和恐猫同一个时代的南方古猿,就经常性地被这种大猫所捕食,因为相对于其它灵长类动物,当时人类的祖先并没有任何优势。但是随着发展人类直立行走解放了双手,开始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彻底的崛起。
可以靠着智慧去团结合作共同捕猎,人类进化出的这种能力让我们迅速地走到了食物链的顶端,甚至不再受食物链上下级之间的困扰,寿终正寝在野生动物之间很少看到,因为一些老年行动不便的个体大多数时候都被天敌所捕杀了。即使像狮子这种顶级猎食者,站在食物链顶端的存在,犹如雄狮晚间时刻很多时候都被鬣狗捕杀。
而人类除了受到自然环境以及疾病的影响,大多数的时候都可以安度晚年,并不用担心天敌的袭扰。
食草动物不敢反抗食肉动物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可能不反抗,死在野牛蹄子或者角下的狮子可也不少,食肉动物对对食草动物是有有战力优势,但食草动物虽然吃素,却绝不是简单的“吃素的”。
物种在长期生存竞争过程中是共同进化的,食草动物体型大就容易从食肉动物口中逃脱,体型小的不断被吃体型大的留下来,逐渐地食草动物体型就逐渐变大,皮糙肉厚的,食肉动物为了吃肉,就得跑得快、力量足、牙尖咬合力强,归根结底都是要把基因传递下去。
食草动物尽管相比食肉动物有战力的劣势,但是在被捕食的时候也会躲避,不会坐以待毙,也不会因为狮子老虎的“血脉压制”不敢动弹,甚至在有些时候,当狮子老虎攻击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的幼崽时,成年食草动物会主动攻击狮子老虎,因此死亡的狮子老虎也屡有报道。
它们的这些行为不是经过像人类这么复杂的思考,只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被刻印在基因中的信息的控制,要么被吃光灭绝,要么反抗保全性命,保证基因延续使种群长久地存在。而实际上老虎狮子的捕食成功率也都不足20%,也是由于包括食草动物反抗在内的多种因素导致的捕食失败。
人类在这方面由于高度复杂的意识的影响,有时候反而不像野生动物那么拼命,比如斯德哥尔摩效应,是指本来应该反抗施害者的受害者,因为心理因素“喜欢上”施害者,甚至反过来帮助、处处维护施害者的一种情结。
生物尤其是具有高级神经中枢的大型动物,行动受基因控制,但又不是完全受基因控制,拥有很多选择的余地,人类自然也是如此。不过或许人类由于意识太复杂,有时候自己都控制不住,会采取一些出乎情理的行动,并且这种现象发生的具体脑内变化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