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时来看热带动物如何过冬,常见动物怎样过冬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1日讯(记者郭可滢 通讯员彭少波)最近武汉气温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当你还在穿脱秋裤之间横跳,武汉动物园已经正式进入了供暖模式。11月10日晚上,河马和尼罗鳄的“温泉房”水池开始加温,与此同时,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用上了电油汀,为应对寒潮做足准备。
河马边吃边泡“温泉”。记者许魏巍 摄
河马馆本身分为内外两室,内室装有暖气,有一台锅炉日夜不停地工作,不仅能提高室温,还能给游泳池加热。“昨天晚上,河马馆内室的发热电炉加到了70℃,水池里的温度达到了15℃。”饲养员黎兴友从9日晚上就在忙碌,为河马和尼罗鳄的内室开暖气。“这两只河马叫‘大江’和‘小河’,它们除了吃饭,其他时间都泡在温泉房里。”黎兴友说,早在十月底就开始对加热的锅炉进行清洗和检修,确保寒潮到来时,能及时供暖。
享受“温泉”的河马夫妇。记者许魏巍 摄
河马馆隔壁,尼罗鳄的“温泉房”更加暖和,笼舍玻璃甚至还起了水雾。“尼罗鳄笼舍的循环水管里,水温已经烧到了90℃,水温达到20℃。”黎兴友说,到了晚上饲养员会同时打开为4个暖气片,保证室温在19℃。
“温泉房”里冬眠的尼罗鳄。记者许魏巍 摄
“黑叶猴、斑马、袋鼠、薮猫、猎豹、长臂猿、鹦鹉的临时笼舍里,电油汀确保夜间内室温度在15℃左右;洪氏环企鹅的临时笼舍里,空调已开启,确保夜间温度在18℃以上;红鹮笼舍备有取暖器,供晚间防寒使用。”武汉动物园动物饲养管理部部长罗政权说,现在昼夜温差很大,每天晚上给动物提供加热服务,白天像袋鼠这些动物就会自己晒太阳,享受短暂的暖冬。“再往后,白天气温越来越低,我们将为动物们提供24小时供暖。”
袋鼠正享受日光浴。记者许魏巍 摄
【编辑:张玲 付豪】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动物过冬的方式有哪些
又到冬天了,很多动物会选择冬眠来度过漫漫寒冬。它们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是以求降低新陈代谢的速率,让自己在食物短缺的寒冬维持生命。冬眠的动物并不是长睡不醒,它们的体温和新陈代谢速率还是会出现周期性的升高,并每隔一段时间苏醒过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周期再继续冬眠。
蛇类的冬眠场所往往是深深的岩缝或温度恒定的地下洞穴,它们总是成群结队地窝在一个洞穴中保存热量。扬子鳄通常会在岸边自己挖掘出一条数米到数十米的地道来度过冬天。而蛙类更喜欢用黏液干燥后的薄膜将自己包裹住以求减少水分的流失。冬眠中的爬行动物对温度较为敏感,如果冬天中哪天温度短暂升高它们也会苏醒过来爬出洞外。
熊作为一种有着厚厚皮毛和脂肪的恒温动物其实并不畏惧寒冷,只要保证食物的充足,或在冬眠来临前就储备好脂肪,它们的一整个冬天都可以维持正常的活动。
有趣的是,很多雌熊还会再冬眠期间生下小熊,它们在冬眠中体温的变化并不大,等到第二年的开春,小熊已经靠着冬眠时母亲的乳汁长到可以虽母熊一起外出了。但这对母熊来说却是极其耗费能量的,它们的体重往往可以降到15%-27%。
在美国南部有一种弱视鹰它们也冬眠。因为这里的冬天蚊子、甲虫等这些作为弱视鹰的主食的昆虫大范围减少,它们不得不选择冬眠来度过漫长的缺少食物的日子。
动物的几种过冬方式:
1、 冬眠。如:蛇、青蛙、乌龟等。蛇是集体冬眠的,它们互相搂抱在一起,一起冬眠,春天再醒来那样可以取暖,提高温度。如果单独过冬会冻死的,它和青蛙一样也是变温动物,聚在一起可以减少死亡率。
2、迁移住的地方。如:大雁、燕子等。有的动物如候鸟,会非到南方去过冬。如天鹅,平时聚居在北方,秋天便携老带幼,到长江中下游一带过冬,来年春天再返回繁殖地生儿育女。
3、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者羽毛。如:兔子、鹿、狐狸、麻雀、乌鸦等。
4、贮存食物。如:松鼠、蜜蜂、蚂蚁等。
5、产卵过冬。如:螳螂、蝗虫等。
6、躲在安全的地方过冬。如:苍蝇和蚊子。
寒潮来临,海南的自然环境下的动物们是如何过冬的?
海南持续低温,人们纷纷裹紧大衣或躲进被窝,那小动物们如何抵御寒冬呢?从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了解到,工作人员为野生动物准备空调、稻草、保温灯、木箱等保暖用品,帮助小动物安然过冬。
“长颈鹿是比较怕冷的,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市场经理苏昶源密切关注这小动物们的状况,细心调整饲养方案,为“怕冷”的动物防寒保暖。在动物园的长颈鹿馆舍内、墙边可以看到热气扇,24小时不间断地为长颈鹿供暖,室内地面上铺上几十厘米厚的稻草,室内看上去温暖又舒适。“这样有效隔绝了地面的湿气,又能起到保暖的效果。”苏昶源说。
那人们常说的“冷血动物”怕不怕冷呢?苏昶源告诉记者,两栖动物也“怕冷”,为此,园区早早地为蛇类、龟类、蜥蜴等爬行动物们准备了保温防寒用品。相比早九晚五的“打工人”,园区的苏卡达陆龟则显得十分惬意,待在保温箱里,24小时开启的电暖灯让室温维持在28摄氏度,让室内温暖如春,还能避免高温灼伤。
动物园的陆龟在保温灯下保暖。
降温后,平时喜欢缠在树上活动或下河游泳的蟒蛇也变得懒洋洋,一动不动地盘在仿生洞穴中,在暖光灯下“晒太阳”,过得好不惬意。松鼠猴、鹦鹉、火烈鸟等比较怕冷的小动物,景区为他们安置了保温灯保暖。在麋鹿、坡鹿、梅花鹿等草食动物观赏区,为了防止它们患上关节炎,笼舍里都垫上了厚厚的稻草。
动物园的蟒蛇在保温灯下保暖。
夜间气温较低,工作人员会尽量将动物引入笼舍内场,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使用不同的保温用品并调整“菜单”,食谱中特意搭配了一些含有脂肪、蛋白质、淀粉等高热量的食物。苏昶源告诉记者,并非所有的动物都怕冷,大熊猫、老虎、羊驼等动物,气温的变化对其生活影响较小,“大熊猫贡贡和舜舜御寒的方式就是吃东西啦!”苏昶源笑着说。